在价高质低的大书触目惊心的书市上,有一本朴实无华而价值难估的小书。那是一块真正的宝玉,还带着一段书与人的故事,其凄切动人,仿佛和氏之璧,仿佛红楼一梦。
这本小书就是吴宓先生的《文学与人生》。感谢先生后人的奉献,感谢先生弟子的雕琢,这块被埋没了好几十年的璞玉,终于得见天日!正如和氏“泪尽而继之以血”,先生倾其一生心血凝成的这份讲课提纲,确如“隋侯之珠,和氏之璧,得之者富,失之者贫。”我当然不能说没有此书便会贫乏或贫贱,但我确实相信,囊中羞涩的大学生们倘把买别的书的钱省下来买这一本(这本书属于应该购读而不是借读的一类),细读而且精研之后,确实会在精神上受益无穷,甚至会在精神上比过去富足而高贵。
这本书透露了一个问题的答案:吴宓先生虽然一生清贫却为何在精神上那般富有,尽管一生坎坷却为何在意志上那样坚定?这原因绝不仅仅在于他博览万卷、学富五车,而更在于他有一种至高的信仰,这信仰也许不属于哪一种宗教,但却毫无疑问是宗教性的、对神圣者的信仰。这一点,从书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。
这种信仰不但经过理性的思考,而成了吴宓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,而且无疑也成了他人生的坚强支柱。他还把这种信仰及其在人生各个方面的表达和要求,融汇入他的教学和写作,传授给他的听众和读者,这使得他的“文学”课早已扩大为真正的“人生哲学”课,也使他本人从一名文学教员提升为学生和读者真正的人生导师!读了这本书的几页之后我已认定,吴宓先生堪为现时所有老师的老师。
然而,正如现时许多好东西常常有令人遗憾之处,我在观赏这块白璧之时,也发现有一些后人造成的微瑕。除了一些显然属于校勘或印刷的错漏之外,还有不少翻译上的问题。有些疏漏或缺乏细考之处错误虽小,却会带来不小的困惑。例如,吴宓先生的字究竟是“雨僧”还是“雨生”?读者从71页吴先生自正之处与附录中王珉源教授的文章和她的女儿吴学昭的“后记”,竟会得出相反的结论!所以,为了有助于消除微暇而全白璧之美色,我不揣浅陋罗列若干,以供王珉源教授和“清华文丛”编委徐葆耕先生在下次印刷前参考(我手里的1996年第二次印刷累计印数才4000册,我想肯定还会重印):
P68:Law,时而译作“法律”,时而译作“规律”,宜统一译为“法则”;thefaultofNaturalism,译作“自然主义者之缺点”,应译为“自然主义之缺点”;
P82-84:Matter,时而译作“实质”,时而译作“物质”,宜统一译为“质料”;
P88:“数字”应为“数学”;
P94-95:central,译作“控制”,英文词与中文词二者必有一错;另有两处脱落“道德=”
P96:theFundamentalorGeneralIdea,译作“基础或大意”,宜译为“基本的或一般的观念”;FormorApplication,译作“形式应用”,应译为“形式或应用”;
P97:把传统释为“横的模仿”,风俗释为“纵的模仿”,恐怕这两个解释正该颠倒过来;
P98:吴宓isarealisticmoralist,译作“吴宓是……现实的道德家”,宜译为“吴宓是……现实主义的道德家”;
P98:truthsofHu?manNature,译作“人性的真理”,宜译为“人性的真相”;
P103:thisactioncarriedouttoahighdegree,译作“此种行为高度完成”,宜译为“高度完成了的此种行为”;
P104:rightismight,andvirtue,译作“正义即是权力,即是道德”,宜译为“正义即是力量,即是美德”;
P107:Naturalistic,译作“自然的”,应译为“自然主义的”;
P113:occupation,trying-toforget,译作“试图忘记职业”,应译为“工作,力图忘记(不幸)”;peacewhichishappinessandwhichcomesfromGodalone,译作“安宁只有从上帝得来”,宜译为“安宁即幸福,而安宁只有从上帝得来”;Weascendtomeet和MenareallunitedinGod,译作“我们上升相遇”和“我们都在上帝身上联接起来”,宜译为“我们上升而得以相遇”和“所有的人在上帝之中得以合一”;
P114:TwoLivedforOneMan,译作“两种人生提供一人”,宜译为“有两种人生提供给一人”:Reality译作“实体”,宜译为“实在”;Valuesembodied,译作“价值具体化”,宜译为“具体化的价值”;
P123:thisworld,译作“现今世界”,宜译作“此世”(因“中庸”非唯在“现今”才有);
P124:Religion-aimingatSpiritualAffirma?tion:viz.theAssertionoftheAbsoluteTruth,GoodnessandBeauty,anddrawingmentowardstheOtherWorldasorideal.译作“宗教———目的在于精神上的确认:即,维护绝对真善美,并作为一种模式或理想将人引向另一世界”,宜译为:“宗教———目的在于精神上的确认:即,肯定绝对的真、善、美,并将人引向作为模式或理想的另一世界”;Morality-aimingatPracticalWisdom,viz.therightchoiceofFeelingandAction,madebyReason,inthegivenCircum?stancesandfortheIndividualofacertainnatureanddisposition.译作“道德———目的在于实际智慧,即,在具体环境中,理智为某种天性与性情的个人正确选出的感情与行为”,宜译为“道德———目的在于实践中的智慧,即,在给定的环境中,理智为有某种天性与性情的个人而作出的感情与行为之正确选择”;
P133:Virtue,Justicevs,Profit.Gain,译作“德行,公正对抗利益,得利”,宜译为“德行和公正对利益和得利”;
P141:FulfilmentorExerciseinBodilyAction,译作“用身体行动去完成或锻炼”,宜译为“用身体行动去完成或实行”(因此栏言“行”);
P143:Buddhist’s“InnerCheck”,译作“佛教徒之‘内在抑制’”,宜译为“佛教徒之‘障’”;Christian’s“Godforbid”,译作“基督教之‘但愿不发生这样的事’”,宜译为“基督徒之‘愿主拦阻之’”;
P147:themostfullyrealizedMan,译作“充分实现了自我的人”,应译为“充分实现了的人”;
P153:多处将Idea译作“意念”,应译为“理念”或“观念”(157页和158页亦译作“理念”);
P155:IdeaoftheGood,译作“好的意念”,应译为“善的理念”;Sense-data,译作“感觉数据”,宜译为“感觉材料”(176页“思想之数据”准此);
P158:空宗=Idealism,译作“理想主义”,宜译为“理念论”;有宗=Realism,译作“现实主义”,宜译为“实在论”;
P164:thegloryandsplendorofonemomentonly,译作“只有一瞬间的光荣”,宜译为“只是一瞬间的荣耀与闪光”(因所言非“人”而是“完美的真理”);
P176:PlatonicTheoryofIdea,译作“柏拉图之理念”,应译为“柏拉图之理念论”;cer?tainty译作“一定”,宜译为“确定性”;
P177:Maya译作“幻影”,宜译为“幻”(佛教术语);“bentinvarious角度”,译作“弯成各种角度”,应译为“从各种角度看来是弯的”;
P179:inStoicism(Ascenticism),译作“斯多噶哲学与禁欲主义”,应译为“斯多噶主义(禁欲主义)”;Autocracy(orAbsolutism),译作“独裁政治或绝对(专制)”,应译作“独裁政治(或专制主义)”;
P183:Idealstrife,译作“理想的争斗”,宜译为“理想的奋斗”;LoveofGod,译作“对上帝爱”,宜译为“对上帝的爱”;
P187:theworldofGod……revealsitselfasaCosmos,译作“上帝的世界……有它自己的宇宙”,应译为“……显现为一种有序的宇宙”(下面的“理解”应为“可理解性”;“信念”应为“信仰”)。
以上只是一部分问题,另有一些也许是印刷或原稿的问题,兹不赘。
当然,这些问题不应影响这本书的巨大价值,而我从中是受益匪浅的。同时,我对吴宓所表达的思想既多有同感亦略有异议,但愿今后有机会另文叙述。
读此书还有一大遗憾,即它只是一些提纲,其中诸多宏大的主题未见展开。任何读者都可以想见,以吴宓先生的学识和才华,若是展开论述,会造就何等样一块璀灿夺目、价值连城的巨型玉雕,甚至是一座琳琅满目、流光溢彩的宏富宝库。但是,据先生的女儿吴学昭在此书“后记”中说,吴宓先生不是没有展开论述,而是据此提纲写成了一部巨著,“并亲笔誊清,亲手装订成上下两册”,随身珍藏,后来迫于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形势,委托给一位西南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保管。我想,吴宓先生的众多门弟子和弟子的弟子,以及像我这样只从“提纲”中窥得一星半点便如获至宝的一般读者,都在翘首企盼这位学生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早日捐献出来,全文发表。这将不但会获得文化教育和学术界无数有心人发自内心的感激,而且是莘莘学子和年轻一代的福气。毕竟,吴宓先生付出远远超过和氏献璧的代价,献出全部身心,正是为了向后世青年献出他全部的思想结晶!